期刊封面
伤残接受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伤残是指由于疾病和(或)创伤所导致的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损失或异常,影响个体的社会活动[1]。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在2010年末高达8 502万人[2]。伤残后病人易产生敏感、自卑、易挫、焦虑、孤独以及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3],有些病人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念[4],心理生活质量过低,将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5]。伤残接受度(acceptance of disability,AOD)是指伤残个体价值观、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通过对身体变化的接受,感知到因伤残引起的价值丧失,不会对自身现存的正常能力以及个体存在意义造成负面损害[6]。有研究表明:伤残接受度是伤残病人心理社会调节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伤残接受度水平能有效调节病人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病人康复[7]。目前,国内有关伤残接受度的研究十分有限,尚处于初步阶段[8]。本研究旨在对伤残接受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其他研究者及医护人员进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促进病人早期康复,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1 伤残接受度量表的发展
伤残接受度量表(The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Scale,ADS)最初于1971年由Linkowski[9]依据丧失接受理论编制而成,主要用于测评个人对伤残的态度,包括4个维度,共50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6级评分,总分300分,经研究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0]。随后被Chao等[11]用以评估结肠癌病人的伤残接受度情况,并进行了本土化及表面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可以很好地评定病人的伤残接受度水平。2007年,Groomes等[12]对ADS进行了修订,伤残接受度修订版(ADS-R)包括4个维度,即扩大维度(价值观范围的扩大)、从属维度(躯体形态的从属性)、包容维度(对残疾影响的包容)、转变维度(由对比价值向固有价值的转变),共32个条目,其中10个条目采取正向计分,22个条目采用反向计分。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分值在32分~128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伤残接受度水平越高,且研究表明,ADS-R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在残疾人群中广泛应用[13-14]。ADS-R中文版量表由陈妮等[15]翻译引进,并用于评定臂丛神经损伤病人的伤残接受度情况,经检验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1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目前,该量表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多次用于脊髓损伤[16]、烧伤[17]、结肠造口[18]及脑卒中[19]等所致伤残病人的康复心理研究。
2 影响伤残接受度的相关因素
2.1 个人因素
2.1.1 病人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有学者在腹膜透析相关研究中发现,家庭收入和合并症是病人伤残接受度的主要影响因素[20]。Nicholls等[21]通过对大范围脊髓损伤病人的研究认为,女性的伤残接受度要高于男性。林敬等[22]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病人的伤残接受度与残疾程度、发作次数和医保类型等有较强相关性。Chiu等[14]在脊髓损伤病人的研究中发现:病程越长,病人的伤残接受度水平越高。
2.1.2 病人的情感问题 有研究显示:病人的正性情绪体验、积极率与病人的伤残接受度呈正相关[23],且男性的积极率往往低于女性[24],临床上可通过提高病人的积极率来改善病人的伤残接受度[25]。述情障碍等负性情绪对病人伤残接受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26],临床工作中,应针对病人的负性情绪,特别是识别情感障碍进行有效干预,改善不良情绪,提高其伤残接受度水平,促进病人早日康复[27]。
2.1.3 病人的人格特质 相同疾病或相似伤残的病人,其对待疾病的态度并不相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自身的人格特质。王丽静等[28]认为人格特质与病人的伤残接受度密切相关,其中伤残接受度与内向、外向呈正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呈负相关。陈正君等[29]提出护理人员可依据病人的人格特质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更好地改善病人的伤残接受度,促进其理性自我评价,尽早适应社会。
2.1.4 病人的生活质量 伤残接受度是伤残病人心理调节的首要因素,能够影响其生理健康,并对生活质量有直接预测作用[10]。张铁玲等[30]调查111例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发现,伤残接受度水平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密切相关。袁玉艳等[31]证实病人的伤残接受度与病人整体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潘鹰波等[32]发现青光眼病人的伤残接受度越高,其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越高。医务人员应重视给予病人个体化护理,以提高病人的伤残接受度水平和整体生活质量。
文章来源:《中国伤残医学》 网址: http://www.zgscyx.cn/qikandaodu/2021/0501/721.html
上一篇:伤残接受度研究现状
下一篇: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留学生人文素质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