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中医药院校医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 医学生心理核心概念
在校医学生是国家医疗系统的后备力量,是医疗体系的预备军,医学生的培养关系到未来医疗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曾经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新时代各个行业的指路明灯。作为医学教师,关注中医药院校医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在各学习阶段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中药问题。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一词首先由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它包括了人的知、情、意、行的健康状况,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操、情绪、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
医学生心理健康: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实际上是对心理健康的主体进行了限定,结合医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本身的内涵,我们认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就读的医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所体现的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和谐、协调,而且可以适应社会环境,达到医学专业要求的良好状态。
2 目前研究概况
2.1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有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有很多。有研究显示,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医学生焦虑、抑郁、暴躁、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发生水平要高于一般人群。而欧洲国家提供给我们借鉴的地方在于他们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都设有科学、权威的心理教育学术组织,对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医学生的焦虑、人际交往障碍、学习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报道;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诸如家庭因素、人格特征、社会环境等;医学生心理健康与相关行为的关系研究,如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医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等。
国内外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项研究表明,心理问题在医学生中是较为常见的。一个医学生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具体来看,医学生的学习阶段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积累医学理论知识,从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为主,这一时期医学生普遍面临着适应能力差、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而这一时期也恰恰是奠定他们心理教育基础的重要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临床见习时期,以本科四年级为主,开始从事一些初级的临床事业,是医学能力养成、医德培养的重要阶段;第三个时期是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以五年级和研究生为主,是从学生向医生身份的转换时期。因此,对医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目前中医院校医学生存在的问题
作者根据“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内容”的研究,低年级本科医学生面对的问题: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主要反映被试者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等。心理承受力差,心理承受力差分量表反映受试者容易感觉困难,容易受挫折,对外界环境脏乱等难以承受。中年级本科医学生的问题中,心理不平衡尤为突出,看到别人取得成绩而嫉妒、生气,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不服气等。高年级医学生的问题则是:焦虑,焦虑分量表反映受试者对许多事情心烦、无故紧张、烦躁等。
于此同时,相关文献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态势良好,但是随着招生扩增、就业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冲击,高校学生产生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多了起来。2011年马喜亭等对某高校在读研究生用SCL-90测查表明,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4.16%,其中,轻度心理问题32.18%、 重度心理问题者0.95%,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及抑郁三项因子检出率相对较高[1]。2012年宋健对某高校医学生的调查表明,医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主要压力来源分别是就业63%、学业43%、经济38%、婚恋34%、环境适应34%和人际关系23%[2]。
4 构建中医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和策略
4.1树立中医药院校心理课程体系的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针对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其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从组织队伍、心理评估机制等内涵建设入手,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伤残医学》 网址: http://www.zgscyx.cn/qikandaodu/2021/0125/560.html
上一篇:医学非学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研究①
下一篇:试析“同一部位和性质损伤”伤残等级评定